台钓用品网

香炉的历史文化及其收藏价值

06-25

香炉的历史文化及其收藏价值

潮新闻客户端 周苗

作为一种焚香器具,香炉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在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灰陶熏炉,造型古朴,可视为香炉数千年发展历史的源头。

古人最早所燃的香料是禾本科的茅香。先民们以未经制作的天然香料,或随地堆焚,或盛于釜、罐之中焚燃,用以提神醒脑、净化居室以及清洁衣物。

南宋,哥窑灰青釉双耳三足鼎式炉。

春秋战国时,香被赋予高尚、善美的品质,焚香在贵族阶层流行。时人以鼎、爵、豆等青铜器来作为熏燃香料的器具,专为焚香而制作的香炉,则始于汉代的博山炉。

关于博山炉,有个传说,主角便是以金屋藏娇而为人熟知的汉武帝刘彻。据《事物纪原》引《武帝内传》云:“有博山炉,西王母遗帝者”。汉武帝一生好长生之术,热衷于求神问鬼,先后七次巡海求仙,据说西王母被其诚心感动,下降来会,并赠以博山香炉。

尽管此说为小说家杜撰而来,经不起辩驳,但博山炉的诞生确实与汉代笃信神仙的社会风气有着莫大关系。

汉代的皇帝大多崇信方术,“不问苍生问鬼神”,他们相信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博山、瀛洲,仙人居住其间,并炼制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受此风气影响,在造型上,博山炉匠人模拟了想象中仙山的模样——山岭高峻,峰峦重叠,仙人、珍禽、异兽在崖壑间隐现。并在炉下承以深盘,盘中注水,喻义沧海波涛。

南宋,哥窑灰青釉海棠式炉。

香料在炉中燃起,炉盖镂孔处香烟袅袅,宛若仙山上终年缭绕的云雾。一具烟云缥缈的博山炉,满足了古代贵族对于飞升成仙和永生的向往。

博山炉一出,从此焚香便具有了仪式感。

在汉代,博山炉是地位的象征,很多汉代墓葬出土文物中,常可见博山炉的身影。河北满城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不论造型还是工艺,都达到极其精美的程度,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起,香炉纹饰融入了莲花、火焰、祥云等佛教文化元素。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香炉已经成为佛教中的重要法器之一。

佛经称香炉为宝鼎,佛事中常见的香炉多为圆形或方形,一般具三足,放置为一足在前,二足在后,譬喻佛教中的三宝,缺一不可。但凡法事开始之前,焚香敬佛是必行的仪轨,具有威仪的香炉是虔诚和庄严的象征。

在佛家看来,只有在焚香时,人们的祈祷才能随着香烟直通上天的神灵,香烟是人与神沟通的管道。据《金光明最胜王经》记载,烧香能达到三千世界,意即可通诸佛与诸天。

南宋,哥窑鬲式炉。

在民间,香炉在日常的生活中已广泛应用,甚至在婚嫁仪式中都有香炉的作用。南朝·宋·徐爰《家仪》载:“婚迎,车前用铜香炉二。”由此可见,当时迎亲车队中用香炉引导,已是一种必备礼仪。

隋唐时期,上流阶层奢靡成风,连香炉也偏离了正常轨道,走向奢侈品路线。据《朝野佥载》记载,唐中宗幼女安乐公主造百宝香炉,炉身镶嵌珍珠、玛瑙、琉璃、琥珀、珊瑚、砗磲等名贵材料,耗费人工费三万钱。安乐公主骄奢淫逸,在历史上留有恶名,这件香炉见证了她的奢靡和荒唐。

有皇室贵族作榜样,长安城的富豪自然不甘落后。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巨富王元宝,“常于寝帐前雕矮童二人,捧七宝博山炉,自暝焚香彻晓,其骄贵如此。”

唐人追求富贵、绚丽的生活情调,在唐代的香炉中,出现了大量的金银器。耀眼的金银象征着等级和财富,于此可见当时社会的奢华之风。

至宋代,风气陡然一变,上流社会出现一种崇尚淳朴、自然、含蓄的审美观。宋代瓷质香炉素雅简洁,符合当时流行的趣味,被上流社会当做高雅的赏玩之物。

在造型上,宋代瓷香炉以夏商周三代古器物为基础,删繁就简,摒弃前朝奢华绮丽之风,追求古朴幽雅的情趣。奁式炉、鼎式炉、鬲式炉和簋式炉,是宋代四种常见的仿古样式,奠定了宋以后瓷香炉的基本形制。

南宋,哥窑灰青釉鱼耳簋式炉。

宋代的官宦人家,厅堂之上常设香炉,不管是待客还是闲坐,必焚以香。宋人熊克《中兴小纪》记宰相赵鼎家中,“堂之四隅,各设大炉,为异香数种,每坐堂中,则四炉焚香,烟气氤氲,合于从上,谓之香云。”“燕居焚香”已成为上流社会日常生活方式之一。

一些贵族外出参加宴会时,身边还会有侍从持着香炉跟随,“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在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文人阶层将香炉作为文玩雅设,造型别致且颇具趣味的动物型香炉应运而生。模仿瑞兽狻猊、麒麟与凫鸭造型的香炉最为流行。洪刍《香谱》中记载:“香兽,以涂金为狻猊、麒麟、凫鸭之状,空中以燃香,使烟自口出,以为玩好。”李清照的《醉花阴》就写到了动物型香炉,一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

自汉代起,香炉历经了几次大的变革,每一个时期都会出现一个相对有特色且流行的炉种,如汉代的博山炉、隋唐时期的金银香炉、宋代仿古、仿生瓷炉等。至明代则波澜大起,宣德炉的问世,将中国香炉之美推向顶峰。

明宣德三年,暹罗国朝贡大批风磨铜,宣德皇帝便命人以宋人金石著录中的青铜器,以及内府所藏经典瓷器的器形为参照,仿制铜器。尽管仿制铜器器形多样,但唯独铜炉一枝独秀,极其精美——“色似黄金,音如钟磬”。这些被称做“宣德炉”的铜炉,很受文人、官员和藏家喜爱,后世的官家及私人多有仿制,并统以宣德炉冠名。但可惜的是,流传至今,宣德炉存世寥寥无几,就连台北故宫博物院,也仅收藏了区区四座。

另据明末张岱《夜航船》记载,宣德炉的问世纯属偶然,起因是皇宫内的一场火灾,“宣德年间,三殿大火,金银铜熔作一块,堆垛如山。宣宗发内库所藏古窑器,对临其款,铸为香炉、花瓶之类,妙绝古今,传为世宝。”

清,铜冲耳乳足炉。

据说当年宣德皇帝下旨铸造的铜炉,多达一万八千余座,样式不下百种,其中的鼎炉、鬲炉、乳炉和钵炉,承袭商周青铜彝器之旧风,并结合宋代五大名窑的经典器形,兼有雄浑气象和古朴典雅的赵宋遗风。

过去,每一款宣德炉的陈设摆放都有讲究,稍有差池,不仅贻笑大方,更会破坏原本的氛围。如鱼耳炉,原为宣德皇帝摆设于燕居密室,取鱼水之欢的意思,倘若用来在庙堂上供神祀祖,除担上大不敬的罪名,恐怕还要遭些族规家法的惩罚。

流传数千年,香炉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所必需之器。因不同的环境,选用香炉的材质、样式、纹饰等,不尽相同。比如殿堂用殿堂炉,祭奠天地鬼神用供炉,卧室用熏衣、熏被炉,书案用文炉,琴桌用琴炉,修炼有行炉、压经炉等等。

作为烘托气氛的重要道具,香炉几乎无处不在。每逢帝王临殿,不仅需要钟磐鼓乐齐鸣,还要有“一对对提炉,引着圣上升了宝殿”,而帝王出行时,也需要香炉前引,“提炉数对,见八人肩舆上坐着天子。”

而一些重要人物出场,随从中“或提炉,或挥扇,或张盖,或带剑,或持节,或捧琴”,极尽排场。《红楼梦》第十八回,写到元妃回贾府省亲,一大帮侍从中,就有专人携着“销金提炉,焚着御香”。

清代《儿女英雄传》描写天界大人物出场时“一时仙乐数声,画阁开处,左有金童,右有玉女,手提宝炉,焚着白檀紫降,引了那帝释天尊、悦意夫人出来。”

在凡间,但凡迎神请佛,香炉也是必备的礼仪,《儿女英雄传》描写迎接佛像的情景“屋里早有仆妇们捧着个金漆盘儿,搭着个大红袱子,上面托着个小檀香炉,点得香烟缭绕。”

过去,道士捉妖拿鬼,设坛施法,除了朱砂、新笔、黄纸、宝剑、烛台等物,香炉亦不可少。当年诸葛亮登坛做法借东风,所备法器中就有香炉,“焚香于炉”是仪式流程之一。

炉中之灰,不仅被一般村氓取做灵丹妙药,似乎有包治百病的奇效,除此更有一种妙用。《三侠五义》张龙赵虎等人擒拿恶道萧道智,所用法宝就是一捧炉灰,“只见白扑扑一股稠云打在恶道面上,登时二目难睁,鼻口倒噎,连气也喘不过来。”饶是萧道智身手高强,只得乖乖地束手就擒。

明,陈洪绶《人物图轴》。

除用作祭祀、日常焚香,香炉也常作文人雅士日常把玩、书房陈设之物。过去,在文人的书案上,香炉是文房首要之器。不管是读书、写字,还是品茗、抚琴,一具焚着奇香的香炉不可或缺。

所谓“红袖添香夜读书”,这是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美好愿望,亦是当下每个读书人为之神往的境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

貔貅开光最好最灵的办法

白色的狗狗有哪些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