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钓用品网

《郙阁颂》摩崖石刻:千年文化遗迹的独特魅力

07-06

《郙阁颂》摩崖石刻:千年文化遗迹的独特魅力

【来源:学习强国】

汉中市略阳县城南,有一座灵岩寺博物馆。它位于嘉陵江东岸、玉文山腰,馆内珍藏历代摩崖石刻140余通,享有“陕南碑林”之美誉。其中,最负盛名的非《郙阁颂》摩崖石刻莫属。

《郙阁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是东汉灵帝建宁五年,为纪念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而书刻。6月24日,记者登高山、访古刹、探原址,了解《郙阁颂》的“前世今生”。

东汉《郙阁颂》摩崖石刻。通讯员 廖群幸 摄

《郙阁颂》摩崖石刻

姓名:《郙阁颂》摩崖石刻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年龄:1800多岁

出生时间:东汉时期

出土地:汉中市略阳县

户籍登记时间:1979年

现住址:灵岩寺博物馆

壹 崖壁记功绩

“大家眼前这通被玻璃罩起来的摩崖石刻便是灵岩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东汉《郙阁颂》摩崖石刻。它与《石门颂》《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6月24日,灵岩寺博物馆讲解员任娇向游客介绍《郙阁颂》。

《郙阁颂》摩崖石刻高170厘米,宽125厘米,其原址在略阳县徐家坪镇街口村郭家地,位于嘉陵江西岸。汉代时,此地被称为析里。1979年,《郙阁颂》摩崖石刻被凿迁至灵岩寺博物馆。

“由于裸露在嘉陵江边的山崖转角处,常年风吹日晒,石刻剥落严重,至宋代已经残损不堪,原文共计472字,现存220字。”任娇说。

如今,人们依然能欣赏到472字的《郙阁颂》全文,这多亏了一位叫田克仁的“书法爱好者”。

田克仁,南宋时期任沔州(今略阳)知州,自幼爱好书法,常临摹名家大作。看到《郙阁颂》摩崖石刻裸露在江边、剥落严重,为了留存《郙阁颂》,他便临摹了一份,仿原刻形制大小,重刻于灵岩寺崖壁上。

《郙阁颂》全文分为3个层次。“惟斯析里,处汉之右……遭遇隤纳,人物俱堕。沉没洪渊,酷烈为祸。自古迄今,莫不创楚!”开篇便以36个四言句式,对析里的地形和险峻程度作了描述。

“《郙阁颂》第一部分用铺陈的手法表现出人们对郙阁旧栈道的恐惧。300余丈的栈道,靠着山崖,下临万丈深渊。车辆、行人、财物常常坠入洪涛。”略阳县委党校高级讲师高晓静说。

6月24日,略阳县委党校高级讲师高晓静在讲解《郙阁颂》背后的故事。

那时,每逢夏秋季节,河流涨水,道路就会被冲毁,造成交通中断。时任太守李翕“闻此为难,其日久矣”,便命下属仇审在析里主持修建郙阁栈道,以便通行。郙阁栈道的修建过程是《郙阁颂》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主要用19个长短句呈现。

“《郙阁颂》第三部分用了18句四言颂词和12句新诗,颂扬了李翕造福于民的功绩,文中大量出现‘兮’字,颇具《楚辞》之风,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高晓静说。

东汉灵帝建宁五年,郙阁栈道修筑完成。功成之日,万民欢欣,于是由李翕的属官仇靖撰文、仇绋书丹,镌刻《郙阁颂》于嘉陵江西岸的崖壁上。

贰 汉隶耀古今

《郙阁颂》摩崖石刻结构严整,俊逸古朴,不事雕凿,寓巧于拙,是东汉摩崖石刻中的精品,为历代文学家、书法家、金石学家所推崇,是研究古代交通和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郙阁颂》摩崖石刻为八分汉隶的代表。八分汉隶是篆书向隶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过渡字体。隶书起源于秦朝,以篆书为基础,将篆书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结束了汉字以象形线条为标识的古文字阶段,是汉字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变化。

“《郙阁颂》字体内圆外方,带有篆书的影子,字的结构朴拙敦厚,既有古朴沉郁的气息,又有雄壮伟丽的风采。”高晓静说。

《郙阁颂》由仇靖撰文、仇绋书丹。仇靖和仇绋都是氐族人,从小接受氐、汉文化熏陶,文风和书法风格独具特色,造就了《郙阁颂》独树一帜的字体和文风。

“《郙阁颂》是氐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产物,仇绋的书法,野逸之气中带有儒雅的汉风。”高晓静说。

《郙阁颂》的另一独特之处是文学上的创新。

两汉时期,辞赋大兴,文人开始用赋的形式作“颂”。“汉三颂”皆为“记事颂德”之作。但《郙阁颂》赋体化倾向更为明显,继承了《诗经》中“颂”的典雅之风,汲取了汉赋的铺排渲染,间以四言、九言、杂言不等,音韵十分讲究,更具跌宕起伏的特殊韵味。

“‘汉三颂’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先秦两汉时期诗、颂、赋的演进过程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高晓静说。

叁 坦途通四方

郙阁是汉栈道名,为陈仓道的一段,地处梁、益二州交界,是南下成都、北上陈仓、西去武都的要道。因此,郙阁栈道的修建既便利了商旅交通,又加强了西北与西南的联系,意义重大。

“汉代时,郙阁栈道以西是游牧地区,那里是氐族人的聚居区,以东则是汉族居住区。郙阁栈道方便了氐汉交流,氐汉交融、同舟共济的局面逐渐形成。因此,《郙阁颂》不仅是我们研究蜀道交通史的实物资料,还是研究当时民族融合的珍贵史料。”汉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周吉灵说。

《郙阁颂》摩崖石刻上有七道清晰的印痕,它们是嘉陵江航运繁荣的“见证者”。

“因为《郙阁颂》恰好刻在崖壁的拐弯处,所以纤夫们在拉纤时为了省力便在此勒绳,经年累月,就留下了一些印痕。”高晓静说,纤绳能在坚硬的岩石上留下如此深的印记,不难想象当时嘉陵江上的航运是何等繁荣。

“嘉陵江自古就是巴蜀连接甘、陕的水上大动脉。古时的嘉陵江上,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略阳则是嘉陵江航运上游的终点,重庆的物资可沿嘉陵江而上,直达略阳的码头。”高晓静说。

时光荏苒,略阳人的交通出行从依靠栈道、航运变为今天的以公路、铁路为主。

20世纪50年代后期,宝成铁路建成通车,横穿略阳南北,并设立了略阳站。略阳“搭上”了火车,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和文化的繁荣。1977年冬,当地组织群众在《郙阁颂》摩崖石刻下修建沿江公路,周吉灵便是当年的参与者之一。

“当年,这里还是一片河滩地。我小时候常在这里放牛,抬头就能看到刻在崖壁上的《郙阁颂》。它距地面约两米,当地人习惯称它为‘状元碑’。”周吉灵告诉记者,他家世代生活在《郙阁颂》斜对岸的周家坝村,这通摩崖石刻在当地人心中很神圣。1979年凿迁至灵岩寺博物馆之前,《郙阁颂》摩崖石刻周围一直有栅栏保护着。

灵岩寺博物馆展出的《郙阁颂》拓片。记者 杨露雅 摄

如今,在《郙阁颂》摩崖石刻附近还能发现许多栈道遗迹。灵岩寺博物馆内还立有中国最早的交通规则《仪制令》的碑刻。众多遗迹表明,略阳自古就是交通要冲。

如今的略阳交通便利,村村组组通公路,《郙阁颂》中描写的艰险早已成为历史。

嘉陵江奔流不息,似在诉说着千百年来人们在崇山峻岭间开凿道路的智慧和艰辛。回望历史,发达的交通成就了略阳。无论是修栈道、疏漕运,还是修铁路、公路,从古至今,略阳始终因“交通”而兴。

记者手记

三寻《郙阁颂》

要一睹“汉三颂”之一的《郙阁颂》并不容易。它的“真身”被保存在灵岩寺博物馆的碑廊中,只有登上玉文山才得见。

“惟斯析里,处汉之右。溪源漂疾,横柱于道……”如今,《郙阁颂》摩崖石刻已被仔细地保存在玻璃罩中,不再受雨水侵蚀。历经千年,许多字迹已模糊不清,有的字剥落缺失,令人遗憾。

为了方便游人阅读,《郙阁颂》摩崖石刻旁边设有一个展牌,上面完整刻录了《郙阁颂》原文以及题记,清晰且可读性强。

如果你觉得展牌过于现代,可以继续向前走,穿过一道月亮门,就能看到又一处刻在崖壁上的《郙阁颂》。

南宋时期,东汉《郙阁颂》摩崖石刻的保存状况已然堪忧。时任沔州(略阳)知州的田克仁便临摹了一份《郙阁颂》,重新刻在灵岩寺内。后人又根据县志等资料对缺失之处加以补充。古代文人墨客对《郙阁颂》的喜爱可见一斑。

如果读完南宋的《郙阁颂》摩崖石刻还意犹未尽,你可以驱车前往《郙阁颂》原址略阳县徐家坪镇街口村郭家地,那里的崖壁上还留有1979年凿迁时的痕迹。如今,为了保护《郙阁颂》,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郙阁颂》,陕西省现代刻字研究会理事杨波根据拓片,在原址附近的高处又镌刻了一通《郙阁颂》,大小约为原作的4倍。寻古探今,背靠陡峭的岩壁,望着滔滔不绝的嘉陵江水,诵读《郙阁颂》,别有一番风味。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琥珀是怎么形成的文字

玛瑙和玉石的区别是什么